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战略决策,是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在当前,用这一伟大战略决策作指导,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深入,精心构建高校和谐后勤,既具有非常的必要性,同时也是摆在我们后勤工作者面前必须展开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近年来,尽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如:如何使后勤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勤的自我造血功能还比较缺乏,职工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资产、人事尚难进行剥离,用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等。这些问题,既说明了构建高校和谐后勤的紧迫性,也说明了构建高校和谐后勤任务的艰巨性。
构建高校和谐后勤,其本质含义是什么?我认为是协调与发展。协调是前提和基础,发展是根本和核心。因此,协调和发展就是我们构建高校和谐后勤内涵的基本要求和表现。
从外在形式看,高校和谐后勤构建,要展现出来的应当是环境优美,即和谐的校园环境;服务周到,即和谐的运行机制;人际和谐,即服务与被服务主体之间的渠道通畅,理解和友善;技术和谐,即后勤基础设施和学校的生活、教学、科研等需要基本相适应。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集团总经理 刘德新
从内在形式看,高校和谐后勤构建,要展现出来的应当是服务理念先进,即后勤的服务理念符合以人为本,服务过程体现顾客至上;价值观念科学,即后勤服务要讲大局,讲奉献,讲优良传统,讲职业道德;员工积极上进,即激励机制科学,学习氛围浓郁,团队精神明显。
构建高校和谐后勤中的内在表现形式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统一体。统一在协调与发展这个大的内涵之中。但外在的形式必然受到内在形式的制约。内在的形式是构建和谐后勤的本质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后勤,我们必然要抓住本质的方面,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把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按照和谐的标准稳步推进深入,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构建和谐后勤的外在形式到内在形式,再由内在形式到本质要素进行探讨,我们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构建和谐后勤基础,使构建高校和谐后勤在理论上明确其理念,在实践上找到其有效途径。
首先是人际和谐。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就是指人际的和谐。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要在构建和谐后勤过程中,进行和谐情境创设,通过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后勤职工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让和谐后勤由和谐的人组成,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人还是我们在构建和谐后勤中的关键因素,因为所有的工作和经济的过程都是由人来计划、参与和完成。所以,构建和谐后勤必须先从做后勤的人的本身的和谐抓起。对此,现有一些不正确认识应当澄清。如:认为后勤是个“筐”,什么人都可以装,其他部门是引进人才,进行人事改革和优化,而那些被改革和优化下来人员,最后都“装”到后勤;后勤工作虽然重要,但它的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要求可以较低;后勤干部选拔和配备可以比其他岗位上的同等层次的职务要求低等。这些在实践上对后勤的工作是弊大于利的。理清了认识后,我们又该如何来抓人的和谐建设呢?本质就是抓后勤队伍素质,改变后勤队伍结构,这也是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构建和谐后勤内涵建设的核心。
后勤队伍素质建设作为我们构建和谐后勤的关键内涵因素,同时也是后勤职工队伍的常规性建设问题。在过去的工作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从构建和谐后勤的高度来看,我们还要更加提升这一理念,把它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来重视。不能只顾埋头做事,不注重素质培养。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来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在职工中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充分发掘高校自身长期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特色和精神,比如后勤的服务精神,不怕苦和累的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等,要不断地提高全体后勤职工对高校后勤地位上的认识,自身职业道德观念,服务的价值观念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教育,保持和发扬高校后勤工作者的优良工作传统和奉献精神,真正地把后勤的优秀文化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去,融化进每个人的后勤服务工作中,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能以后勤先进的科学的后勤文化为统领,进入管理与服务最高境界,形成构建后勤和谐的前提基础;在职工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在用人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一方面要抓好现有后勤队伍的素质提升,另方面要制定新的用人政策,以建立充分吸引人才的机制。要真正地做到能够把一些有管理经验、能力和热心后勤服务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后勤队伍中来。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后勤,可以说是一种对后勤队伍素质提高的最快捷、最显效的办法。这最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用人政策和机制。除此之外,还要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方面做文章,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用贤举能,让所有职工能够用己之长,让他们看到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空间,更要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竞争的同时,感受到有更好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拓展前景。一句话,要真正地通过各种措施,使整个的后勤队伍从外到内活起来,动起来,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去适应,形成一个职工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要提倡协作,发挥后勤工作团队精神。在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具备一定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后勤工作团队。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倡导的后勤团队精神才能真正由精神层面转变到物质层面,由理念指导层面转到工作实践层面。团队的精神是一种在共同价值取向、共同奋斗目标基础上的团结、协调、共同推进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和谐。在工作实践中,它表现为相互的协作和支持,表现为上级对下级的支持,同事对同事的支持,下级对上级的支持等。抓住团队精神培育,以工作目标协调工作行为,以团结、支持、奉献为工作态度,为构建高校和谐后勤进行内涵建设。
其次是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和谐。和谐的后勤构建离不开机制的和谐与建设,因此机制建设及其和谐是构建高校和谐后勤内涵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机制和谐,是指在整个后勤运行系统中,系统的各个要素与关系设计应当实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的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在系统要素和关系设计上,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应该说还存在着缺陷。有一些现象,如资源的无效耗费,时间的衔接失当,责任的推诿扯皮,反应和反馈和滞后和迟钝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后勤工作之中。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后勤的机制方面,离我们构建和谐后勤的要求还有差距。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体制不合理,机制不灵活,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不和谐。由此可见,我们要构建和谐高校后勤,就必须要在如何激活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方面的问题来考虑:一是围绕如何提高后勤“三服务两育人”水平和提高社会、经济两个效益;二是围绕如何用建章立制,保障管理和运行的科学与规范;三是围绕如何设定层级的职权和责任,促进整个后勤机制活力充沛。通过机制和谐建设,实现系统各要素科学组合,整个组织的活动有利于组织目标的结果。
再次是技术和谐。后勤的和谐建设,一要有人员素质,二要有机制保障,三要有基础配套。技术和谐说的就是这个基础配套的问题。在和谐后勤的构建中,如果没有基础配套的和谐,我们的一切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物质的载体而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可以这样说,人际的和谐,机制的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后勤两个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而技术和谐建设,则说的是构建和谐后勤物质技术层面的内涵。而这整个的内涵建设又都要服务于整个和谐建设的要求,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协调与发展。从一定的角度看,这协调与发展是可以互为目的手段的。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根本;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协调,而协调也就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社会和发展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为此,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最终必然要在物质技术层面被物化,被反映,被沉淀。而物质层面的和谐也必然地要求精神层面的和谐与之相适应。两者相互促进,在促进中发展进步,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进步。为此,高校在构建和谐后勤的过程中,必须在抓职工素质建设,抓后勤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抓好后勤的基础建设,要不断地增加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改造和淘汰那些不适应、落后的物质和技术,特别是对一些老学校,这方面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而言,就更加要引起重视。比如在占地面积、教学、实践科研等条件的配套,后勤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上,都应当有一个跨跃式发展,否则后勤服务及保障中的矛盾不但不能克服,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和谐,最终也必影响高校和谐后勤的构建与建设。
综上所述,高校和谐后勤内涵建设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说明构建高校和谐后勤,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推向深入,把构建高校和谐后勤推向前进,既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构建和谐教育、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构建和谐后勤的内涵进行重点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