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创先争优专题网站
浅析高校后勤实体“新人”之个人前途--办公室供稿(2008-09-12)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18  访问次数:251

浅析高校后勤实体“新人”之个人前途
淮阴师院饮服总公司   李  剑


 
      内容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实体催生了一批“新人”,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方向与“新人”个人发展前途有着密切联系,而在改革的调整阶段,更容易让“新人”产生迷茫与困惑,本文作者是后勤战线上的一名“新人”,同时,第一期五年合同即将履行完成,在第二次双向选择时期,试图对“新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与个人前途作些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 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  个人前途
 
      笔者在2002年大学毕业之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进入高校后勤实体,从“课堂”走进“食堂”,在高校食堂战线服务了六年。六年来,从一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得益于领导的关心和培养,得益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改革的新阶段,也就更关注改革。关心改革的方向,即是关心“新人”个人前途的发展方向。
      一、“新人”的产生及含义
      “‘新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新人”是应高校后勤社会化之春风而生。“新人”是后勤实体以人事代理方式聘用的大学生,因档案关系委托人才中心代管,不占学校编制,用人机制较为灵活而被很多后勤实体所采用。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以200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为标志而进入新阶段的。此后,在高校后勤实体逐渐出现“新人”群体。“新人”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从本校选聘的优秀毕业生,二是外校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如餐饮管理专业等。“新人”在身份上有着自身特点:与在编“老人”比较,是不占学校编制,不算是“学校的”人,与编外“老人”相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新人”个人发展的影响
      1、“新人”命运的改变。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人”才走上了后勤战线,“新人”的命运也随之被改变。一方面是“得”,高校一般都座落在城市,能留存城里工作,应该说是很多人的梦想,有道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乡下一楼房”即是此心态的写照。而且至少让校外人看来,在高校工作,待遇较高,让人羡慕,尤其是后勤实体与高校处在“剥而不离”阶段,心中不由生出一种优越感来。因此刚开始工作时,绝大多数“新人”满腔激情,干劲十足,立志干出一翻事业。一方面是“失”,在后勤实体工作,干的是“服务育人”工作,从职业分类上看,属于服务业当中物业管理、餐饮管理行业,实际上是“服务于人”的工作。在工作中时不时被服务对象投诉,还要陪着笑脸解释,时间一久,难免有点泄气。而且后勤实体与学校长期处在“剥而不离”阶段,“新人”就会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迷茫和困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尤其是“新人”当中的师范毕业生,原本可以去做个中学教师,而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对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且“保证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待遇”时,他们却在后勤实体的发展前景不明,事业成就感比不上大学同学,以致产生“一张旧船票搭不上新来的客船”的后悔心理,势必影响工作热情。
      2、后勤社会化改革与“新人”个人前途休戚相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了“新人”的命运,“新人”的命运决定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新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是衡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标志。一个高校的后勤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改革成果有多少,不仅要看是否成立公司(集团)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还要看这个高校后勤实体有没有“新人”,“新人”工作状态怎么样。实践证明,聘用“新人”多的,“新人”能干事、敢干事的一些后勤实体近几年来取得成绩就相对较大。如果“新人”在后勤实体从“有”到“无”,也难以说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多少成功。
      三、“新人”在后勤实体的作用
      1、推进“企业化”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人”进入后勤实体工作,为后勤职工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提升了队伍活力。“企业化”运行,一般被当作改革的初级目标,“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数从学校‘老总务’的后勤系统中剥离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后勤队伍普通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较差、不能适应后勤机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冲击,”对“企业化”并不热衷,而作为既得利益者,“化”掉的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利益,产生抵触心理的人不在少数。在平时工作中不关心运营成本,不注重服务质量,也就没有“企业化”的影子。“新人”进来后,改变了力量格局,全力支持改革,全心投入改革,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后勤实体基本实现“企业化”运行,“企业化”观念也深入人心,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于开展文明共建,有助于后勤实体与校内各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有许多“新人”来自本校,从进大学开始,住在本校宿舍,吃在本校食堂,对校内的一草一物有着深切的感情。工作之后,继续住宿舍,吃食堂,为本校师生服务,为师长服务,责任感油然而生。在原先系里老师、领导眼底下工作,自觉与不自觉中想把工作干好,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新人”在大学时代多担任学生干部,个人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从大学时代走来,基本上和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同一个年代,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年龄相差不大,容易沟通理解。
      3、高效的执行力。目前的高校后勤实体的主要领导,大多是“改革派”,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改革有想法,有措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极力将之应用于改革的实践,这就需要一批得力的骨干将改革的政策执行下去,使改革的理论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效益。“新人”也正是在这些主要领导招聘而来的,从某种意义讲,是“新人”的职业导师,又无“老人”既得利益,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是“改革派”的坚定支持者。因此,一些有利于后勤实体健康发展的新措施,很快被落实在工作当中并取得成果,如一些后勤实体推行ISO9001质量体系贯标工作,创建“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先进单位,迎接党建评估等等,都凝结着“新人”的奉献和智慧。
      4、企业文化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促进后勤实体重视自身组织建设与研究,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新人”们受过高等教育,思考学习能力较强,积极研究企业文化,组织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培训员工技能和服务礼仪,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后勤实体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后勤实体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后勤实体对“新人”的培养
      后勤实体对“新人”培养负有天然的责任。因为当初引进的目的是培养后勤实体的“接班人”,而非一线的劳务人员。培养人才,实践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通过实践锻炼,从中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但也不能“唯实践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而且从“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角度,让“新人”以后勤实体为家,后勤实体也要视“新人”为“家人”,关心“新人”的成长,帮助“新人”成材。应该结合后勤实体未来的发展战略,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为目标,以实现后勤实体的科学发展。后勤实体对“新人”的培养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新人”当中发展党员,关心“新人”在政治上成长,纳入组织关怀。此外,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两点也很重要:
      1、为“新人”制订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将走什么路,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通过人力资源部,加强各项人力资源政策的建设,建立长期的培训规划,重视对“新人”管理才能的培训和教育,防止流于参观考察等形式。制订“新人”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新人”深造,为“新人”在学习进修方面提供经费支持,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这也是现代企业培训内部员工的普遍做法。
      2、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设立有竞争力的酬薪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方面是积极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激发“新人”工作积极性。实行有竞争力的酬薪制度,避免“新人走老路”。对于能力强、为后勤实体创造价值高的“新人”,就要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完善奖励考评机制,后勤实体也不能指望所有“新人”都能成才,能成为“领军人物”的只能是少数甚至是个别人。也不能因个别“新人”达不到工作要求,而对全体“新人”持否定态度。加强考核结果的落实,不搞“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不照顾面子。一年考核不合格,要亮“黄牌”,两年连续不合格,就要淘汰,防止“新人”变成“新包袱”。
      五、“新人”在后勤实体的个人前途展望
      “新人”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后勤实体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决定了后勤实体的发展的方向。高校后勤,尤其“高校食堂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她必须履行的职责及承担的义务。这也是后勤实体长期处于“剥而不离”重要原因。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过程。处于改革调整阶段的“新人”,要关心改革,研究改革,避免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依笔者看,“新人”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对待后勤社会化改革至少明确两个认识:(一)不能以“改革”为尚方宝剑,认为高校后勤改革就是单纯的“用人”改革。(二)不要认为高校后勤离开“新人”就不行,实践证明,用不用“新人”,都在发展,都在运行,而且相当部分的高校后勤“主力队员”仍然是“老人”。主张用“新人”有道理,不主张用“新人”也有道理,“新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鉴于此,对个人发展作以下展望:
      1、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职业视角。对自己的现实身份勇敢地承认下来,不再痴迷于“参照机关同类人员”,甩下思想包袱。依据《劳动合同法》,所谓“新人”,就是编外人员,就是一种合同工,依法认定这个身份,消除优越感。在此基础上,以成功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要求自己,为自己个人未来好好谋划。
      2、高校后勤还是能留人、值得干的行业。目前情况下,大多数后勤实体对“新人”的工资福利执行的是“参照机关同类人员待遇”制,一般都高于所在城市在岗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不为基本生活因扰,也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当中去。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与发展是高校后勤的永恒主题。“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重要内容。 “新人”在后勤实体的舞台将更加宽阔。
      3、必须要学习,这是个人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邓小平同志讲:“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是学习,就要研究。一向书本学,充分利用目前的学习资源,从理论上提高自己。二向实践学,从事管理工作的“新人”,只要手头上工作允许,就要多在一线工作,多在一线思考,想在理论上有所成绩,离不开对实践的调查与研究,理论成果是否有成效,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形势逼迫“新人”必须学习。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人”的高等教育背景已不再是优势,如不继续“充电”,学习专业技术,学习管理知识,就会被淘汰出局。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才含金量”,也才能避免被人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
      4、时刻要有危机意识。“胜于忧患,败于安乐。”虽然后勤改革的主导权在校方,“新人” 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但并不等于没有发言权。“新人”要关注改革,关心改革,研究改革,积极支持后勤社会化,为改革营造氛围。而绝不能反对改革,留恋于似是而非的“参加执行”。“要自觉运用‘市场化’思路、开放式思维分析、处理后勤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支持改革”,尤其在改革调整阶段,在一些高校后勤模式出现“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新人”更要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积极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摇旗呐喊,为“改革派”建言献策,为改革贡献汗水,贡献智慧,使改革向有利于“新人”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新人”,就是有利于后勤实体,就有利于高校的“把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目标实现。同时让主张使用“新人”的人放心,让不主张使用“新人”的人看到“新人”的价值,改变观念。
      5、“新人”之间多学习,互相比拼,多一点包容与宽容,以共同进步为出发点,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新人”的起点可能一样,但发展不会一样,取得成绩更不会一样,有的“新人”已能独立开展工作,有的“新人”还处在辅助岗位。“新人”多为“80前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比较多,关心自已的多,关心别人的少。喜欢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作比较。“新人”之间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成长,虚心接受别人的领导,互相补台不拆台,当然也不能丧失原则,只讲“新人”小集体利益,损害别人利益。“新人”不可能都直属于“老总”,出现问题也不能总是依靠老总来解决。走上领导岗位的“新人”,不断提高领导艺术,研究管理科学,提升人格魅力,不以“官”压人。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本身就是成长、成熟的表现。
      总之,高校后勤实体的“新人”的个人前途,取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也取决于自身的不懈努力。“新人”也会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而成为历史名词。
 
 
(此稿转载自互联网,供集团职工在线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取消转载)
 

关闭页面
通知通告
办公系统
工资查询
校内邮件系统
服务电话查询
天气预报

江苏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版权所有 [访问旧版网站]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电话:0516-83500448 管理员信箱:hqjt@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