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在探索自身建设规律上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学习平台。深入持久地有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单位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组织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要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争做学习型干部。
一、何谓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索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张声雄将学习型组织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全体组织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是能让组织人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一般而言学习型组织具有6个要素:1、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重在形成终身学习的步骤;2、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重在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知识;3、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重在组织文化;4、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重在共同愿景时学时新;5、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化生命意义,重在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生价值;6、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重在提升应变能力。彼得.圣吉认为,使我们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还有其它更深层的社会动力,这种变化也是工业社会演进的一部分。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的丰足而逐渐改变,也就是从“工具性”工作(工作为达到目的之手段),转变为较“精神面”的工作观(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学习型组织即是顺应这个过程,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管理技术中,最特殊的是它“整体动态搭配”的能力,核心是强调系统思考。对组织而言,最根本的是其成长与稳定的搭配,这来自于组织中个人与群体间的搭配、组织内各部门活动间的搭配、现在与未来活动与资源间的搭配、理想与现实间的搭配等等。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每一项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彼此间也都是相互搭配的,其中以系统思考修炼为核心。圣吉所提出的其它四项修炼,可由成长与稳定两方面看,其一是一种向上和创造性的拉力,使组织与其成员不断创造其未来而成长,而“自我超越”与“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即属于此。其二是经由“改善心智模式”的技术,来建立以系统思考为基础的组织学习实验室,以增进组织得以稳健地成长,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以稳定与成长兼顾。
二、高校需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在人的交往与活动中展开;人在教育交往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乃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响亮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我们所处历史阶段的一种既理想又现实的价值表达。学习型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延伸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员工成为学习资源。
2、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品质。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充满合作和乐群精神的学习型组织、精到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生动活泼而涌动创造激情的教学活动、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系统,是教育品质提升的方向。教育应该教人学会认知,教人学会做事,教人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使人在不断发展中日臻完善,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并使他的人格健全,生活多彩,思想活跃,表达方式丰富。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终身学习不仅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的需要。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就需在组织中建立起“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所谓“工作学习化”,就是将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技能的成长;而“学习工作化”则是指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能每天不断的继续学习,如同认真工作时所投注的心力般积极进行,并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将工作与学习交相融合,体会终身工作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即终身受益的真义,做到学习以求生存,以求创新。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结合,学习过程变为启发过程,学习亦即发现。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是竞争的法宝,是工作的核心,工作是学习的深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善于把学习真正融入组织的工作之中,把工作作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的最好平台,使学习成为干部提高能力素质的“加速器”,成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要善于向兄弟院校同行学习,善于通过自我反思学习,通过交流共享学习,通过信息反馈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4、树立团队学习的意识。学习型组织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是一种整体氛围、整体素质和整体模式。团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就是大力提倡组织成员进行集体研讨、自由讨论、平等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集体的创造活力,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和集体智慧。树立团队学习意识需要建立共同目标。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共同愿景”的观点,确立目标也可以说就是设置共同愿景。建设学习型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既要确定和安排好近期目标与学习内容,又要有长远打算。同时,要积极把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创建知识型组织。一个知识管理型的组织,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求变的组织实体。知识管理不会自行运作,需要有系统的知识管理推动措施,包括建立积极性的学习环境。当代管理学大师杜拉克 (P. F. Drucker)在《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种变动的过程中,知识成为最具关键性的资源。以知识创造社会财富的观点而论,人类已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革命与管理革命等三个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与关联性則是与日俱增。在工业革命中知识的应用导致新产品与新工具的产生;在生产革命中,知识与工作相结合,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是导致更效率与生产力的科学表现;而在管理革命中,知识係与知识相联結,其特征为知识与专门知识的集中运用以及系统且有目标的解決问題,这也正是人类当前正身处的阶段。知识的传播有教育、培训和学习三种形式,与教育知识传播和培训的技能传播相比,学习更重要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了学习的观念,在组织内部成立学习型组织等。
三、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干部
(一)用三种意识来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1、忧患意识: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所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校在推进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比以往更大,且所遇到的矛盾、困难、风险和问题也比以往更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继续学习、善于学习。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实践表明,学习内生动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着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实效。激发学习内生动力,真正把每个成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关键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在治本上下功夫,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学习动力源于对学校事业的忠诚,源于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源于履职尽责的标准,要把学习的自觉精神建立在坚强的党性基础之上,要注重用中华民族的尚学传统熏陶启迪,用时代发展的考验挑战警醒鞭策,用我校新的历史使命鼓舞激励。要用好实践这个舞台,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实践,在探索问题、解决矛盾、推动发展中,清醒地看到能力素质上的短板和差距,以强烈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激发学习热情。要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路子,以工作牵引学习,以需求催生动力,把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转化为自觉学习的紧迫感。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思维层次,感悟学习的意义和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思想境界。要坚持从干部带头、舆论宣传、典型示范、选人用人等方面综合施策,把树立崇尚学习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爱学习的受到尊重,学得好的得到重用,学不好的感到压力,不学习的没有市场,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对一个人而言,学习是终身的;对一个组织而言,学习是长久的;对一个社会而言,学习是永恒的。学习是一切成长和进步的阶梯,无论是对任何个人、对任何社会、对任何组织、对任何政党等,概莫能外。
2、问题意识:学习型组织的实效所在。学习是主体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及其规律能动的反映过程。无论是向书本学习,还是向实践学习,都是要通过学习过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或者把学习作为一个应景任务,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对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误解。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效,建设学习型组织才会有实效。确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必须以学校实际问题为中心。确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必须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善于将问题意识作为学用结合的联络点,针对现实问题,努力将学与用统一到学校事业中。惟有如此,才能学深学透,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也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起于思,思始于疑。问题意识是一切学习的逻辑起点。推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正是来自于现实性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
3、创新意识:学习型组织生命力所在。学习不只是熟悉前人成果,而是为了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了知识的逐渐积累。任何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崇高无比的创新。建设学习型组织,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把创新意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生命来对待。只有创新,才能真正推进学习进程,真正提高人类的文明层次和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创新,因循守旧,就必然失去对各种复杂问题的研判和应对能力,学校也就不可能达到“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的目标。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建设学习型组织要完善创新机制,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只有在创新的机制中才会形成创新的意识;要运用新的学习载体和手段,并将其充实到工作机制中;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二)用学习的三种境界来推动自身的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再次读孔子《论语》开篇《学而》的这段文字,我有了新的感悟,孔子所表达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境界,对我们很有启示。
学习境界一: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一个人的学习,能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说能有效指导实践时,才真正会感受到快乐。
学习境界二: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现实生活中,它表达出了主人热情好客的态度。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还需要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交流切磋,这也是学习的一大乐趣。“道不同,不相为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交流,可以完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案,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体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则可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学习境界三: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志同道合的知已友人一起探讨交流学术思想,固然是件很高兴的事,但与不同学派的人交流,他人不一定理解、赞同、接受你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甚至是持反对意见,这时你不感到怨恨恼怒,这才是君子的风度。这既是一种包容的智慧,也是一种学习的修养和境界。孔子的“不知而不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转变教师唯师是尊、知识权威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等教学民主思想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吗?
如上所述,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朋友相聚、不知不愠所表明的是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所应采取的一种态度;而能够做到说乎、乐乎、君子乎则是表明学习所达到的一种修为和境界。现在看来,也蕴含了学习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今天读来仍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干部不仅要重视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三)结合后勤实际,通过以下途径来创建学习型组织
1、继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适应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建设“学习之邦”。教育资源正在成为一种公共资源,所谓教育服务,实际上是对公共的教育资源一种高度的集成和分享的过程。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通过内部挖潜,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作用,以保障为中心,有效地支持和保障学校的规模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自1999年至2002年底,全国高校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建设面积的总和,河北、浙江等省近三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1],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比1998年增加约212万人;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9%;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上升到约15%[2]。2002全国普通高校校均规模达到6700人,比1998年的3300人翻了一番;普通高校的生师比约为19:1,比1998年的11:1提高了60%以上[2]。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并不高,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统计,2000年,在校专科生人数,我国和印度相比是1:1.27[2]。真正的学习之邦应该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人人想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有能力学习,人人需要学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神州大地处处是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每一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将包含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教育就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利器”。因此,高校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2、组织开展服务型、学习型、研究型后勤建设。要把提高后勤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创新学习载体,健全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对组织目标、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员工队伍,在组织内部要建立起组织保持共识和完善的学习机制(包括开会、教育与培训、议事制度等),促使团队拥有持续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组织学习制度化。构建组织学习保证与促进机制,构筑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保障。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倡导一个学习型社会,实现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的跨越,就必须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投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因此,强化现有的员工教育,给在岗员工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机会,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加快知识转为物质形态的过程,这是企业员工教育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对组织中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是极高的,如摩托罗拉1992年职工教育经费增加400万美元,新增加的课程100余种,公司获利5亿美元,培训回报率是30:1,投入1美元,3年内生产力方面收回30美元,在完成一项全公司综合性培训规划后,1988——1993年每一员工营业额增长、利润增加近50%[3]。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后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工队伍“四多”(配偶多、低学历人员多、无专业职称人员多、合同工多)现象尤为突出,这与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与服务对象对服务要求和需求的提高不相适应,与学校快速发展发展不相适应,与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求不相适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后勤每年给科级以上干部发一本书、每年暑期组织一次干部学习会、每年组织工作交流会等,并组织开展“以干促学” “以赛促学”“以培促学”“以会代训”活动,以增强员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岗位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调动广大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大胆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岗位成才、自学成才。虽然培训不是万能的,但重视和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已亟需摆上高校后勤的议事日程。培训的目的不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的开发上,更多地应看成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人与组织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要坚持对全体员工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关心和谐的态度去动员员工学习,使学习组织具有开放性与协调性,努力将高校后勤创建成为学习型组织,为后勤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合格人才,通过集体奋斗和群体优化,使平凡的人在一种学习与创新机制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3、积极导入先进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组织“团队学习”和“绩效伙伴”学习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在共同的理想凝聚下,实现学习个体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绩效。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必须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建设,要通过文化建设,给每个人以充分发展的空间,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鼓励每个人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同时还要使员工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团队”、“学校是我家”、“学校靠我来建设,我靠学校求生存”,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要把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突破点放在加强团队学习上,放在提升管理水平上,用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体系,开展学习交流,打造学习型组织。为适应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需要,未来的组织结构应趋向扁平化,即减少中间环节,逐步形成平面化的管理模式,使员工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责任,吸收员工参与管理计划和决策。同时,在打造学习型组织过程中,主要领导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达到自我超越,并加强对组织学习资源和学习资讯的管理,然后影响身边的高中层下属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尽量满足成员学习的要求,不断传播组织成员的学习效果,逐步形成学习型组织团队,将工作与学习融合一体,及时利用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绩效,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积极导入五常现场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加强岗位流程化管理,不断推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和打造后勤服务品牌的目的。(作者为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